服务“百千万”|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扶瑶”团队再启程,“健康+文旅”深耕乳源振兴路

近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扶“瑶”直上“三下乡”突击队再度启程,奔赴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暨服务“百千万工程”行动,开启第四年服务瑶乡的实践征程。今年,团队在传承瑶汉医药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探瑶博、寻瑶药、访瑶绣、研瑶情、惠瑶民”五大行动,以“健康+文旅”融合模式,服务当地村镇“康养瑶乡”文旅需求,筑牢瑶汉一家亲,为瑶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实地研学,深挖瑶乡文化资源

抵达必背镇后,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开展了深入研学,大家走进世界过山瑶博物馆、必背镇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参观学习,感受瑶族历史文化底蕴;拜访瑶医药非遗传承人邓良医生和瑶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邓小珍,在其医馆和刺绣坊学习交流,开展直播宣传;考察当地中药种植基地,辨识瑶族特色药材。同时,团队深入周边村寨、卫生院进行调研,并实地考察必背瑶寨、必背大村、必背桂坑等点位,为文旅路线规划和宣传推广积累一手资料。

深山寻药,感悟生态智慧与医药交融

团队跟随当地瑶医深入必背镇山林,辨识白背叶、金刚藤、黑老虎等特色药材。此行不仅学习了药材知识,更深刻体会到瑶族“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智慧,其“采育结合”方式与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队员们发现,瑶药既传承了汉药理论精髓,又融入了独特的民族特色,是中华医药“和而不同”的生动体现。当地利用金钱蒲等植物净化水源的自然智慧,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念。团队将持续助力必背镇,立足深厚的瑶医药文化和优越的生态资源,探索一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医药寻根,见证瑶汉共融的健康智慧

团队走访村镇和当地医院,近距离观察中医药与瑶医药和谐共存的景象。调研发现,瑶族同胞常以草药自治,善用外敷治疗感冒跌打、药浴调理小儿疾患。尽管许多人不识草药学名,却对其形态、功效了如指掌,代代相传的实践智慧让瑶医药深深融入生活。队员们特别注意到,瑶医讲究“温凉相济”,强调凉药与热药调和使用,这与中医药“阴阳平衡”的核心理念深度契合,充分彰显了瑶汉医药文化的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医药“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

深入村镇,健康服务惠及瑶民

团队特别前往乳源瑶族自治县方洞村委会,将关爱与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队员们重点关爱村中的空巢老人,细心地为他们测量血压,教他们制作中草药香囊用于日常防护,亲切询问其饮食起居状况,记录生活需求。在服务老人的同时,队员们也同步开展瑶寨瑶医生活实践调研,记录当地传统健康智慧。此外,团队精心组织了“健康体重”科普讲座,评估村民健康状况,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详细讲解中医体质分型(如平和质、痰湿质、气虚质等),针对不同体质在饮食、运动、日常调理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建议。

四载坚守,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四年坚守,初心如磐。接下来几天,团队还将整理瑶族病案、去往中药种植基地学习并帮忙种植中草药。广东江门中医药学子们正以专业之力,架起瑶汉交流的坚实桥梁,让古老的民族智慧焕发现代生机。未来,扶“瑶”直上“三下乡”团队将持续探索瑶族医药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活力,书写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