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在五彩扭扭棒中苏醒,唐诗宋词乘着飞花令掠过苗岭山乡。7月14日,大坪镇小学教室沸腾如盛夏的溪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向阳花开·为仁躬行”学生社区实践团的带队老师,正用两把创意钥匙开启“七彩假期”推普课堂:一截截扭扭棒弯折出汉字的筋骨,一句句飞花令点燃了语言的星火。
“瞧我的鹿角!”五年级学生刘梓涵高举手中的扭扭棒,甲骨文“鹿”字在指尖昂首挺立。教室里彩光流转,孩子们用扭扭棒正破解着古老密码:圆润的“日”字被举向窗外的太阳,三峰耸立的“山”字在课桌连绵起伏,“鱼”字的鳞片随着楷书到甲骨文的演变逐渐简化。当小组拼出“明”字时,苗族男孩杨宇辰突然拍手:“日月在一起才亮,就像普通话和苗话都是光!”老师笑着展开字体长卷,孩子们争相用扭扭棒复刻“马”字的千年蜕变,凹凸的纹路烙进掌心。
忽而教室化作战场。“云字令!‘不畏浮云遮望眼’!”“‘白云深处有人家’!”五年级的杨逸帆连破七关,窗边趴着的村民跟着喝彩。飞花令化作汉字认知的魔法阵,在“春”字接龙里蹦出“春种一粒粟”,老师顺势拆解“粟”字下端的“米”;在“青山”对垒中,苗族女孩莫心仪用普通话诵出“苗岭青山缠玉带”,老师立即引导对比苗语“务雾”(云雾)的发音差异。当“江”字令响起,水流声从“工”部偏旁汩汩涌出,孩子们瞬间列出一串“河湖溪瀑”——汉字偏旁如积木般在脑中重组出万千世界。
教室后墙的“汉字成长树”挂满奇思妙想:扭扭棒编的甲骨文“车”字旁,贴着学生手绘的“轿”“轨”楷书卡;树枝间垂落的彩笺上,“举头望明月”的“月”字正与扭扭棒弯月遥相呼应。实践队长托起一个红羽舒展的“凤”字:“这不仅是推普课,更是唤醒文化基因的仪式。”七彩课堂里,触觉记忆法让生僻字识别率翻倍,飞花令为汉字注入诗意灵魂。
日影西斜时,几个孩子仍举着扭扭棒追问:“老师,‘酒’字里的‘酉’真是酒坛吗?”校门口忽传来清亮童声:“奶奶,这个‘粟’就是咱家晒的小米!”
此刻,三千岁的甲骨文穿过扭扭棒在苗乡扎根,沉睡的汉字借飞花令在童声中羽化——当普通话教学褪去刻板外衣,文化传承便如溪涧漫过青石般自然生动。那些扭过古老文字的小手,终将在山外的辽阔天地,写下属于他们的崭新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