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技术新业态丨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开展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大研讨

日前,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成功举办“新技术新业态背景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院领导、多位校内外专家、企业代表和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全体教师参加会议。参会人员围绕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校企深度合作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主任刘刚主持会议。

吴娱老师提出“传承‘大先生’精神,铸就育人新格局”,强调师德师风,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李雷远老师分享课程思政与专业融合实践,激发学生热情。

任国芳老师提出分层教学方案,满足不同需求。

刘刚主任汇报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转型,强调重构目标、优化体系,强化实践与跨学科能力,推动教师能力提升。

企业代表田晓刚指出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多项校企合作建议,推动人才共培。

会议围绕人才培养展开深入讨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信与导航卫星事业部张珂副总工程师指出应加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低空产业工作委员会赵强主任提出“3331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北京低空产业科技有限公司黄中波总经理针对低空产业技术挑战,建议校企协同育人,实施分层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低空产业工作委员会赵国栋秘书长强调资本支持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倡导校企多元合作。

中祖控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田均洋总裁指出青年人才内驱力不足问题,建议通过分层培养强化执行力。

金戈大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赵羽总经理分享了校企合作经验,提出工程化培养与产教融合考核机制。

蒋立辉和黄友霞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跨学科合作成果及数学课程的基础支撑作用。

党委书记王常军高度评价此次研讨会。他强调,人才培养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学院将持续推动分层次、多学科融合培养机制。

副院长夏素霞围绕新技术背景下人才培养提出三大关键问题:强调加强毕业生职业稳定性跟踪;深化“双师共培”机制;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她表示,学院对通信专业投入巨大,教师能力转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强调教学理念创新与跨学科融合,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

院长助理周伟表示,通信工程专业作为学院重点专业,今后学院将推动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行业标准与职业证书。

本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行业认可的一流应用型专业,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