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专业实操能力,7月12日,长春人文学院健康福祉学院中药福祉系组织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2022级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药用植物野外实践实习,深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药植园与左家山,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本次活动,由院长张辉统筹带队、系主任付瑶和教师王迪涵负责策划,李晶峰、张淼、邵娟老师共同指导。作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核心教学环节,此次实习紧密衔接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鉴定学等主干课程。
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药植园,张辉院长和几名教师带领学生展开系统的药用植物认知学习。结合药用植物学课程中植物分类与形态特征的知识点,教师逐一讲解园内植物的科属归属、生长习性及药用部位,尤其是那形态奇特的灵芝,菌盖厚实、色泽温润,感受到了药用真菌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直观理解植物形态与药用价值的关联。
转战左家山后,野外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贴近实际的学习场景。学生们运用中药资源学课程中关于药用植物分布规律的知识,分组调查山地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种类。张辉院长指着一株植物耐心讲解,老师则分散在队伍中,随时指点学生发现的“目标”。半天下来,大家的采药篮里已是收获满满,采集了五味子、天南星、夏枯草等百余种中药,不仅有常见的药用植物,还有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品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光照、土壤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状态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药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性。
标本采集环节成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载体。学生们严格遵循中药鉴定学对标本采集的规范要求,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植株,确保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完整。返回校园后,标本压制实践随即展开。教师现场示范标本整理、吸水纸分层铺设、标本夹紧固等流程,强调每一步操作对标本保存质量的影响。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采集的植物舒展平整,按照“叶片不重叠、特征不遮挡”的原则摆放,在反复调整中领悟细节把控对中药标本长期保存与鉴定的重要意义。
此次实习,让学生将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亲手操作中提升了药用植物识别、资源调查及标本制作等核心技能。中药福祉系将持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更多实践活动,培养既懂理论又善实操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供稿作者:李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