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日,由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学院“浙里青语”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联合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一起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阿河滩村。作为2025年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本次活动以“推普家亲·绣美传承”为主题,致力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播,以青春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深入实施。
调研筑基,靶向推普
到达阿河滩村后,团队成员通过调查问卷、随机采访等方式对阿河滩村民众的普通话水平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当地群众以撒拉语为主,中老年人普通话掌握程度相对薄弱。阿河滩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和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团队成员致力于将普通话教学与地方特色产业、教育需求深度融合,以精准化、场景化的推普模式推普。于是针对小学生、旅游服务者和青绣绣娘分别制定推普计划。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宣传讲好普通话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引导村民积极学习、使用普通话。
绣针传语,非遗相融
阿河滩村是青绣一大分支撒拉族“女儿绣”绣娘的聚集地。实践团针对“女儿绣”绣娘,创新打造“推普+技能提升”双轨课堂。在刺绣工坊中,团队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系统讲解刺绣步骤、材料特性与图案寓意,引导绣娘用标准普通话介绍 “盘绣”“堆绣” 等技法;同时,结合绣坊负责人提出的 “图案单一化” 痛点,将青绣工艺与剪纸艺术跨界融合——以剪纸模板为刺绣底样,既降低下针出错率,又丰富图案层次,让绣娘在“剪-描-绣”的实践中,同步提升技艺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团队还录制绣娘普通话微课,通过普通话对话训练、产品解说演练,助力青绣绣娘在文旅市场中“用语言推介非遗,以表达传递匠心”。
童趣课堂,趣学普语
团队抵达阿河滩村小学,开展了“趣味推普小课堂”,成语卡片、发音挂画等教具一应俱全。课堂上,队员们通过标准的发音示范和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们纠正发音错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将游戏融入普通话教学之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中玩、玩中学,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最后大家齐唱《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歌里藏着对语言最美的向往。
服务增效,语通四海
为了让阿河滩村的故事被更多游客听见,我们和旅游服务者展开了细致的普通话教学。我们邀请了当地一名服务员用普通话来介绍“盖碗茶”,还有“手抓羊肉”“牛奶鸡蛋醪糟”等特色菜的准确介绍,队员们模拟游客咨询场景,手把手教大家用清晰、热情的普通话传递家乡的特色与魅力,助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阿河滩村推普之行,让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在基层沃土中深耕细作,于朝夕实践里增长才干、锤炼本领。这次跨越山海的实践,不仅让大家真切触摸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深刻体会到语言桥梁对乡村发展的深远意义。推广普通话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切入点,更是一项长期任务。浙江省大学生关注乡村发展,在实践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作为,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