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是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校教育链与企业产业链有机衔接的重要桥梁。在产教融合的发展浪潮中,湖北商贸学院主动突破传统专业建设路径,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服务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构建“校企共生、人才共育”的现代产业学院集群,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
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湖北省支柱产业与新兴领域,与中软国际、华中数控、广联达、用友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八大现代产业学院,覆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金融、文化创意等关键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科学布局,走高标准建设之路
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进程中,学校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一,要秉持高标准,与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其二,要具备前瞻性,依据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需求进行规划建设;其三,要强化标准引领,在规划定位、治理架构、运行管理等方面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为此,学校专门组织考察团,先后赴北京、深圳等地,走访腾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以及北京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学习先进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产业学院“四融合四共建”的建设理念,即“两校区融合产业园、多专业融合需求端、全课程融合岗位群、新科研融合发展点”和“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共建、师资共建”。
2020年起,学校出台《湖北商贸学院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携手中软国际、用友、京东、广联达、华中数控、阿里巴巴等行业领军企业,先后成立中软国际信创产业学院、证券期货产业学院、用友BIP产业学院、现代电商产业学院、智能会计产业学院、华中数控产业学院、广联达数字建筑产业学院、数字文化新媒体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的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合作机制。
“落实‘四融合四共建’理念,就是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校领导多次在全校大会上表示。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
学校充分发挥“新工科”“新商科”交叉融合优势,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无缝衔接。其中,中软国际信创产业学院聚焦国产化软件研发,联合开发“信创 + 金融”“信创 + 电商”特色课程;华中数控产业学院引入智能产线实训系统,重点培养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领域紧缺人才;数字文化新媒体产业学院则依托直播电商、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内容创作—数字营销—IP孵化”全链条实践平台。
在产业学院,学生从大一就能接触真实项目,毕业设计直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聘、基地共享、成果共转”机制,学校已形成“教学—实训—就业—创业”一体化培养闭环,学生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近两年,现代电商产业学院团队在湖北省第二十一届大学生营销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智能会计产业学院学生在第四届“致同杯”会计技能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广联达数字建筑产业学院学生在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中斩获全国至尊挑战赛二等奖2项、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项。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活产教融合内生动力
为破解校企“合而不深”难题,学校创新实施“双导师制”,由企业高管与学术带头人共同负责产业学院建设。证券期货产业学院联合长江证券等头部机构,开发“智能投顾”“区块链金融”等前沿课程;用友BIP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数据引入课堂教学。近三年,学校培育了财新数据公司叶桐(金融科技方向)、中交特种工程有限公司朱世峰(智能施工装备方向)、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肖明(智能制造装备方向)等3位“湖北产业教授”,并荣获“金融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等3个湖北省高校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算机基础教育”“证券投资与理财”等3个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与百胜中国共享服务中心、中国阿里巴巴、京东、用友新道、华中数控、广联达等企业共同投资3000万元,建成10个专业性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建成华为ICT学院、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等高水平实践平台。其中,参照华尔街交易大厅标准设计的金融工场,通过模拟港股、A股实时交易系统,为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证券期货从业人员。广联达数字建筑产业学院则将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教学融入真实工程项目。“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被认定为区域“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和区域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基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三增四融”的校企合作模式。
加快产教融合,构建现代产业学院集群
学校建设产业学院的目的不仅仅是打造标杆,而是通过不断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课程融合,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学院集群,并不断放大集群效应,在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联合申报专利、为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不断书写产教融合新答卷。近三年,学校获批10项“1 + X”试点项目,64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2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0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近2000人次,8名学生获得“长江学子”“湖北省大学生创业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产业学院不是简单的‘挂牌合作’,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校企‘血脉相融’。”未来学校将围绕我省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规划,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领域的产业学院建设,并将其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湖商样板”。(作者/摄影: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