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也是大连理工大学教师团队连续第四次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教师团队多年来矢志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勤耕不辍、潜心科研攻坚,破解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国产化软件“卡脖子”难题。团队现有教师38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15人。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近五年,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奖项。团队负责人郭旭教授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模范教师、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奖项。

深化思政育人实效树牢科技报国志向

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团队负责人郭旭教授带领工程力学专业获批首批“强基计划”,并担任首届“强基班”班主任,潜心培养一流计算力学人才。深化思政育人实效,依托科研成果打造具有大工力学特色的思政案例90余个。毕业生80%以上就职于国家重点企业和国防单位,为国防装备研制及自主可控CAE软件研发输送了大批人才。团队涌现出一批师德楷模、骨干教师。郭旭教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团队事迹获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创新驱动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团队依托力学“双一流”学科,锻造了一支以院士、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将大工计算力学红色基因、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前沿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主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精品教材;建设了一批以《材料力学》国家一流课程等为代表的优质课程,开设的慕课支撑了全国30余所高校近14万师生的线上教学,获批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20余项。团队教育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材料力学》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教师获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辽宁省教学名师等称号;指导学生获得800余项国际、国家级奖励。

服务国家需求勇担科技自立自强重任

团队负责人郭旭教授带领团队在计算力学、结构优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独创显式结构拓扑优化框架开拓了全新研究方向。团队程耿东院士因拓扑优化领域的奠基性贡献,曾任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ISSMO)主席并被授予ISSMO首届会士奖。团队致力于破解核心设计研发软件“卡脖子”难题。研发的系列结构分析和优化软件为“祝融号”火星车、新一代载人飞船等国家重点装备提供了重要工具,被型号抓总研制单位评价为“在新飞船研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团队成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团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为我国力学学科发展及工业软件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重要科研单位,突破了一批复杂装备结构优化“卡脖子”技术,培育了大批高质量人才;聚焦重大装备研发,为长征五号火箭单发结构减重1.1吨,充分保障了火箭运载能力;助力南海深水油气开发脐带缆技术突破,实现我国首次示范化应用;与沈鼓集团合作实现了多种国内首台重大装备的自主创新设计,助力其每年节约成本近8000万元;在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实现成果转化1100万元,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五十余载薪火相传聚焦前沿享誉国际

团队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由钱令希院士领导创建的我国第一个计算力学学科和结构优化研究室,历经50余载薪火相传。近五年,团队教师面向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与轻量化设计,提炼关键科学问题,开辟研究新范式,研制国产自主可控CAE软件;聚焦计算力学与结构优化前沿,提出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理论与方法。团队坚持党管人才、突出育人育才,定期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和学术研讨,为青年教师全方位成长搭建发展平台,凝聚培育了一支结构合理、“传帮带”机制健全,矢志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破解CAE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王增强、任亭钰)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